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400字生作文 > 正文

【巧用合作探究,促进课堂效率】巧用探究与分享提高课堂效率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学生要倾听教师的讲,更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不仅要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与体验,并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巧妙的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合作探究促进效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的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学生要倾听教师的讲,更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不仅要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与体验,并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本人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别有一样“风景”。
  一、合作交流是点燃有效思维的火种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事实也是如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探讨一些问题,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能力,而且还可能在交流中碰撞出一些思维的火花,使自己有新的收获。如:在《直线、线段》复习课课前,我提出复习内容:(1)怎样区分直线、线段?(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有几条线段?
  
  
   要求:1、看书。2、小组合作、交流复习情况,由小组长记下交流内容。
   问题(1)中,同学交流的结果是这样的:直线很长很长,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不能量的;线段是有端点,有起点和终点,中间是直的。多么形象、直观。又如汇报问题(2)时,经过交流,图①一下子就准确地解决了,有三条线段。图②就暴露同学思维的误区,有的同学认为答案是0条、3条、5条。此时,学生的见解出现了偏颇,我抓住这个时机,把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交流,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寻求正确答案的机会。我先让学生上台指着图说出自已的看法,结果认为答案是3条的同学是歪打正着,他们认为是这三条:
  
  
   这时,马上有同学站起来反驳,认为②③不是线段,因为它没有两个端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启发的同学马上说出它是“射线”,同学们经过组间、集体间的交流,终于找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微笑,此时师生都能感受到合作交流中互补互学的价值。
  二、相机引导是思维活动的助推器
  相机引导能够及时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的兴奋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课堂上留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操作、归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下,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愤悱”情况下,针对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老师相机引导,一下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有了一定的感性支撑,新知识的掌握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
  在教学《倍的初步认识》时,本节课我主要从创设情境与动手操作两方面来突破重点与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a里面有()个b,可以说成a是b的()倍。课始,我先创设小鹿吹泡泡情境,泡泡上写着l―10这几个数字,其中数字“2”和“6”用红笔标出,让学生交流说说看到这两个数,想到两个数字有什么关系,汇报时提的问题还真不少:2比6少(4);2比6小(4):6比2多(4);6和2相差4;6去掉4和2一样多;2添上4和6一样多;6里面有3个2: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说出来的关系都说出来了。这时,我说出还一种说法时,同学们都露出了不相信、怀疑的表情,很想知道答案。当我说出6里面有3个2还可以说“6是2的3倍”时,同学们一下就说开了,这时,再让同学从1―10的数字中找出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时,一些中下生都能找出来并完整的说出它们的关系,其中一个同学还说出了:“每个数和l都是一组有倍数关系的数”这是交流的成果,同学自发给予热烈的掌声。
  三、及时反思促学习内化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接受能力,用自己的体验、感受交流所得,学生学得主动,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教学《连续退位减法》针对学生计算时爱出错的一些现象,我在学生练习后的反馈阶段,特意安排了让学生交流学习方法,他们的做法真是面面俱到。
   生l:做题前,先把例题再看一遍,再试着做题目。
  生2:把例题看一遍,思考例题提出的题,不懂的问题上记下来问老师和请教家长。
  生3:计算完后,要养成验算的习惯,写得数时,不能马马虎虎,把被减数当成得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生4:抄题时要先检查数字是不是抄对后再计算。
  四、发挥生成价值促学习延伸
   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即使有时产生了个体的精彩生成,但由于没有群体的参与思考,也只能使生成成为瞬间的精彩。
   在教完“乘加、乘减”第一组两步应用题后的一节复习课,是要加强学生理解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课前,我出示了道题:说下面的算式求的是什么?
   同学们做了23朵红花,17朵黄花。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1)23+17=40(朵)求的是:
   (2)40-30=10(朵)求的是:
  答:还剩10朵。
  学生交流解决问题后,接着,我请同学小组交流。根据以前学习的内容试着把上面的应用题改编为一道“×、-”题。
   生l:同学们做了4盒花,每盒8朵,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生2:同学们做了8束花;每束5朵,送给托儿所30朵,还剩多少朵?
  生3:除了改变一、二条件外,还可以改变条件三。“同学们做了8束花,每束5朵,送给托儿所6束,还剩多少朵?
  这时,马上有一个学生说出生3编的不是用“×、-”算式解答。是的,这个同学改编的题目虽已超出要求的范围,但也是一道有思考价值的应用题,看到同学们的编题积极性高,我没有简单地给予带过,而是及时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相机引导:“那该怎么解答呢?”这时,同学们有了几种不同的解法:
  生: 生:
  ①5×8=40(朵)②5×8=40(朵)
   40-6=36(朵) 40÷6=6(朵)……4(朵)
  生:
   ③5×8=40(朵)
  5×6=30(朵)
  40-30=10(朵)
   经过交流,同学们终于得出了③这一正确的答案。
  总之,探究的学习方式带给我们一个教与学的平台,课堂上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将还给你一片精彩,促使课堂有效化。

标签:探究 巧用 课堂 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