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阳光高考 > 正文

[对联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关于课堂的对联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烟台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帖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D)
  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烟台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下面是出现在某街头的一幅对联:
  “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反映的史实是(C)
  A. 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
  B. 烟草传入中国后的盛况
  C. 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D. 清政府面对西方列强软弱无能
  这两个选择题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对联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形象性和趣味性中既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由此,我认为历史教师在平常授课中,结合教材也可以把一些通俗易懂的精致的对联引入我们的教学中来。那些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对联,不仅包涵丰富多彩的政治思想内容,且又构思精巧,立意新颖,能直接再现当时人们对时局的评说,可以使授课更加有血有肉,形象生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1) 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活跃学生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2) 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1.利用对联向学生进行疾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教育。在讲授民族英雄岳飞时,我引用了岳飞墓前望柱上的一副对联: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这副对联泾渭分明、简洁有力,从而使学生更加敬仰岳飞,切齿痛恨宋高宗、秦桧的丑恶行径。
  在讲述必修1第四单元时,为了帮助学生认清近代清政府的丑恶嘴脸,我引用了下面这副对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1904年西太后七十寿辰时章太炎题联
  上联描写慈禧太后为了个人贪欲享乐,不顾人民的死活,大兴土木。下联描写她每庆祝一次生日,国家就进一步遭殃:割琉球、割台湾、割东三省……卖国求荣。全联寥寥六十二字,把清朝统治者辱国虐民的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这则对联笔力悍健,气势磅礴。上下联末句,更以“一人有庆,万寿无疆”颠倒用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深刻的讽刺。
  在讲述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成就时,我引用了他的自题联: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上联“横眉”加“冷”眼,下联“俯首”并“甘”心。形像生动、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强烈爱憎,以及作者对敌人和对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立意高远,寓意深刻,确实是做人修身的座右铭。
  2.利用对联向学生进行革命节操教育。在讲述必修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活动时,我引用了黄兴挽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悲看秋雨湿黄花。
  1910年,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了反清起义,但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此联表达了死难烈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和国内同胞对烈士的深切缅怀。
  3.利用对联使学生了解、评价历史人物。在讲述必修3辛弃疾的词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我用了下面的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题辛弃疾祠
  辛弃疾忠君爱国,他的词豪放激越。郭沫若巧用典故,赞其文,颂其人。
  在讲述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时,我借用了一副对联来让学生更好的全面的认识他:
  五四运动,四五精神,顶天立地大英雄,生荣死哀,光辉二十世纪;
  八一倡义,一八贲志,赤胆忠心好总理,鞠躬尽瘁,恩被九亿神州。
  ――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挽周恩来联
  听了这副对联后,定能加深学生对总理伟大一生的认识,产生对总理钦佩的心情,从而有助于树立他们为实现祖国美好明天而发奋图强的远大志向。
  4.利用对联可以振奋学生斗志,起到宣传鼓舞作用。我在讲《五四运动》这节课时,讲到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迅速震撼了中国大地,上海各界爱国人士热烈响应。当时上海市为声援被捕学生而罢市的商店,纷纷在店门口贴出各具特色的对联,其中一家鸟店的门联更耐人寻味:
  三鸟害人鸦鸽鸨
  一群卖国鹿獐螬
  “鹿獐螬”喻指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之流。等到斗争胜利后,上海各商店又换上新对联:
  共争青岛归还,
  同看国贼罢黜。
  这些对联成为当时人民斗争的武器,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学生从中看到对联的作用。
  总之,历史课中的对联引用讲述,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定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忠于教材,结合实际,不能超出教材内容去旁征博引;更不能喧宾夺主,讲成语文课,变成故事会。
  第二,要精选资料。
  第三,要周密安排,有的放矢,切忌夸夸其谈,卖弄文骚。
  第四,要善于积累资料,并进行筛选,然后分人物、事件、知识等整理储存,备课时才能娴熟应手。
  (周明芬 山东栖霞一中 265300)
  
  

标签:对联 课堂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