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心得体会 > 正文

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1. 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制约和影响学生能否形成有效学习的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要素,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就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并能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是保证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如果掌握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就可以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意愿。
  学生发生学习的深层次根源来自于自身的认知需要,而学习行为的实际发生则常常需要来自外部环境刺激。因此对于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待发展的高中生,其学习动机还是需要教师去激发和调动的。
  (1) 着力培养认知内驱力,正面引导自我提高内驱力,合理利用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来自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爱好的内在动机,是最持久最有效的学习动机,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关注的重点,也是学习能否深入持久的原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是学生为了提高在群体中的地位而努力学习的动机,该动机会随着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的变化而波动。而附属内驱力是指课堂上教师的表扬和批评,作为高中生来说基本上已经不太适用了。在教学中遇到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固有的认知内驱力来开展教学。
  (2) 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通过成功的体验不断提升学习境界,是学生获得持久学习动机的根本途径。
  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一道富有挑战性的难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得以完成和克服,则会获得自我实现的体验。这种克服困难,终获成功的快感,犹如登临高峰后“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淋漓,经沉淀积累至情感体验的深层,历久弥鲜,会成为内在的持久不衰的学习动机。
  3. 引导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使学生明确学习指向。
  注意是学习的心理指向,明确的心理指向是对学习进行选择性感知接收及选择性思维加工的前提。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控制下的“他控学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意不是“自由”的,而是由教师引导和指定的。因此笔者认为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从注意的选择上采取一定的措施。
  (1) 制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引导学生选择性指向的实质就是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引导到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学习上来。但教师在揭示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两点:其一,目标明确,阐述清楚,使学生一目了然,不产生模糊的或者歧异的理解。其二,教师指出的用于“他控”的教学目标能转化为学生“自控”的学习目标,只有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整合”一致时,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2)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节课堂氛围,保持学生注意的持续性。
  明确的学习指向和注意力与学习动机一样,是学习新知识以及任何学习环节都不能缺少的,在导入新课时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指向,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时机,积极引导,不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和任务。笔者发现,有些后进生成绩退步的原因,并不是学习目的性不强,恰恰是从课堂上的分心开始的,分心会导致学习时的重点抓不住,难点不过关,久而久之,必然造成成绩下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见机行事,采取不同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铁生锈的条件时,利用美国航天中心向火星发射“机遇号”和“挑战号”的使命作为话题,因为只要找到氧化铁,则就说明火星上有水。这样的话题,当然是学生感兴趣的,原本分散的注意力也会集中起来。
  4. 促进新旧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后进生”在平时学习中也是很用功,做的并不比别人少,而成绩却上不去,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不能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或联系起来非常艰难,这是成绩下滑的原因。正如平常所说的,学习的“结”只要打通了,成绩就会上去。如在“电解原理及应用”这节内容的教学前,必须对先前学过的“原电池”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若有知识缺陷,则在新授课之前必须矫正、补充和巩固,因为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新授课才是有效的。
  5. 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能力。
  学生有效学习的核心是使之获取良好的学习方法,即认知策略,实质就是“元认知”的水平和能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根本点则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演示解题过程,而且还要向学生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解题的背景,进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解题时如何把握思路和方法。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培养学生“元认知”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可以采用两个方面的措施。
  (1) 教师示范。教师无论在讲述概念、原理及规则,还是讲解例题及应用例题时,都应有计划性的指导意识。不能只是直接地展示解题过程,而要有对问题性质、内容、要求的分析,对解题方法选择的分析,对确定解题思路的分析。教师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对自己如何运用“元认知”方法加以示范和说明,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
  (2) 指导学生的计划实践。在指导学生应用练习时,要有选择地对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要求是什么?提供了多少已知条件?已知条件间的联系是什么?解决此问题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此问题可能有哪些方法?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不仅能让学生顺利地解出答案,而且长期引导,便可使学生养成重视培养自己认知策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黄玉梁 江苏省灌南华侨双语学校 222500)

标签:有效性 策略 化学 提高